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基础 >

“老手艺”如何焕发新动能?

2023-08-29 07:02:15    来源:南京日报

溧水认定首批8家非遗工坊,力促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手艺”如何焕发新动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胡英华 通讯员周颖

溧水区近日发布首批区级非遗工坊名单,花针匠、手抓鸡饭店等8家经营主体上榜。

非遗工坊,即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在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非遗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截至目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51项。如何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让传统手艺焕发新动能?非遗工坊有哪些经验可借鉴?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困境:非遗项目规模小人才少

“眼珠要圆,多包点棉花,做出的老虎眼睛才有神。”8月22日上午9点,在溧水区花针匠工作室内,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老虎鞋”传承人吴丽花正手把手指导工作室的姐妹们制作老虎的眼睛。她告诉记者,这批老虎鞋是为今年10月到马来西亚参展而准备的。

非遗凝聚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精髓,是以往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体现。穿老虎鞋是吴丽花家乡和凤镇骆山村的习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骆山大龙表演时,跳云的儿童脚穿老虎鞋,亲戚家里添丁后送老虎鞋,都有祝福孩子平安健康成长之意。”吴丽花告诉记者,她从小喜欢做手工,七八岁时就跟着祖母学做老虎鞋,长大后从事服装定制工作,做老虎鞋的传统手艺一直没有丢。

2016年,经地方推荐,吴丽花成为溧水非遗项目老虎鞋传承人,经常参加各种文化展览活动。“传统老虎鞋使用场景有限,产品单一,市场也很有限。”吴丽花介绍,制作一双老虎鞋,工序繁多,仅眼睛就有7道工序,一个人需要4天才能完成一双鞋。同时,现代人们表达祝福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老虎鞋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此外,做手工的人也越来越少,绝大多数“80后”不会做女红。

规模小、人才少,且脱离现代生活,是众多非遗项目遇到的共性问题,导致了非遗产品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科负责人史弘玉说,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只懂非遗技艺,不懂市场,也不知道如何销售,更不知道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溧水区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就是希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从而让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致富能手,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也推动非遗项目活化传承。

改变:紧贴生活需求研发创新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直接用,那我们就考虑怎么让它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适穿、适用。”近几年来,吴丽花一边改良老虎鞋,开发老虎鞋文创产品,包括成人老虎鞋、福气袋、衣服等,一边开拓市场,除了参加各类展览,还在景区或美丽乡村开设非遗文化空间,今年则开拓了网上销售渠道。

有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买单?吴丽花有她的妙招——讲故事,“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在鞋底绣上螃蟹,寓意四平八稳、生命力强,每个福气袋里都有一张卡片,介绍虎头图案的来源和寓意。”吴丽花介绍,在传统故事加持下,非遗产品吸引力大大增强。目前,通过社区平台进行推广,成人老虎鞋已卖到了法国。

市场拓宽后,非遗项目在增收就业方面发挥了新作为。吴丽花介绍,近几年来,老虎鞋的销售额逐年增加,仅福气包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随着销售额的增加,工作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固定工人有约20人,此外还有20多位赋闲在家的“绣娘”将材料带回家做,按件计费,做一只眼睛收入约10元。

记者采访发现,首批非遗工坊在推进非遗产业化的路径上各不相同,但均紧紧抓住当代生活的需求。手抓鸡传承人芮咏梅将手抓鸡作为自己饭店的招牌菜,开展从养殖鸡、加工鸡到销售鸡的全产业链,不仅吸纳49人就业,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传统麦芽糖制作传人周荣福和竹编制作技艺徒福头与晶桥翠歌园合作社合作,建立传统麦芽糖制作工坊和传统竹编制作工坊,打造了翠歌园传统文化体验馆,并依托合作社的乡村游客资源,销售非遗产品,推广非遗文化。2019年以来,麦芽糖周边产品及竹编竹篮累计营业收入达150万元。

建议:在创新融合里找到新生密码

“推动非遗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创新产品,对非遗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让非遗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杜小钰长期研究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利用,在她看来,非遗传承人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非遗技艺技能,发掘非遗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并能将其融入非遗产品,带动村民就地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产业化还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杜小钰说,地方政府在政策等方面应对非遗工坊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可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了解,江苏省上月出台《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加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深化产业联动,推出“非遗+”“+非遗”系列产品。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