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基础 >

每日速看!胶东“土味”砂大碗重绽光华

2023-06-21 17:2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烟台6月21日电 题:胶东“土味”砂大碗重绽光华

作者 杨胜武 王娇妮


(资料图片)

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五龙山下,东起东瓮村,西至东山庄村有一条金砂红泥矿脉,这种红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佳材料。

这片土地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便有人建窑烧陶。据史料记载,1988年4月,在东山庄发现两座古窑,经鉴定为汉代窑址。

370多年前,土陶手艺人孙财富从烟台栖霞庙后镇跋山涉水,辗转来到五龙山下,凭借多年的制陶经验,断定这里的泥料最适合做陶器。

东山庄陶器风靡一时

孙财富在此建村落户,充分发挥技艺特长,靠制作砂大碗白手起家,并带动东山庄村街坊邻居共谋发展。多年后,村里几乎每个男人都会这一手艺,土陶制品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土陶制作要经过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干、装窑、烧制等多道工序。东山庄出品的砂大碗,因使用特有的金砂红泥,透气性好,用它煮饭蒸菜更加鲜香,一度成为胶东地区熥咸鱼、虾酱、米饭等不可或缺的器皿。

除了砂大碗,陶制的漏眼盘、泥瓶、烟囱、壶等生活器具也曾风靡一时。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砂大碗等古老的土陶制品受到冲击,村里的百年老窑被夷为平地,东山庄土陶技艺濒临失传。

砂大碗一年只烧一窑

孙德民出身“砂碗世家”,从其祖上孙财富算起,到他这一辈已是第17代了。他16岁起跟随父亲做坯烧窑,很快掌握了土陶制作的全部技艺。正当20多岁的孙德民要大展拳脚时,却赶上土陶器皿市场没落,无奈之下他远走他乡,但从未放下对砂大碗的惦念。

“砂大碗技艺不能丢,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再记起来。”机缘巧合下,孙德民受邀到烟台牟氏庄园景区表演砂大碗制作技艺,没想到游客对这种“土气”的陶制品很感兴趣。孙德民看到了砂大碗良好的市场前景,立即决定回乡继承祖业。2015年“德民窑”陶艺坊建成,孙德民重新燃起窑火,再造砂大碗。

砂大碗制作工艺复杂,想做到精致完美,每道工序都要讲究。 曲正扬 摄

砂大碗制作工艺复杂,想做到精致完美,每道工序都要讲究。仅是备料就有挖泥、晒泥、碾泥、筛泥、和泥、踩泥、揉泥等七个步骤。采挖矿泥一般在大雪节气过后,采集的矿泥经过一个冬天的自然冻脆风化,开春后用石砘子碾细,用面箩细筛,再兑水和泥。经过反复踩踏,泥料调和的粘度、筋道、软硬是否合适,孙德民的脚底有数。

孙德民揉制的泥料不必醒发,直接就可以制作碗坯。工作间里一溜摆开五台“转轮”设备,孙德民抓起一把泥料摔打几下,扭槽、摊槽、抓槽、刮型、挽沿、嵌底、盖章,孙德民心明眼亮,手脚并用,一气呵成,只一分多钟,一个完整的碗坯就制成了。

四季轮转,埋头在工作间里,孙德民为一年一次的烧窑做好了准备。入冬前后,孙德民把风干好的数千只砂大碗及其它作品装满一窑。烧窑的技术在于对时间、温度的把控,时间短了会成为生泥胎,火太旺则会“溜窑”作废。

成品的好坏只有一周之后开窑才知道。烧好的砂大碗置于掌心,手指叩击碗壁,声振如罄,这一窑陶器即大功告成。

传统土陶技艺待传承

“我喜欢砂大碗,不单是因为它的功能性,更因为它散发出的古朴美。”青岛顾客沈从新称,这种陶器承载了儿时的记忆,买回去可以蒸制食物,同时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

如今,砂大碗又时兴起来,砂大碗制作技艺还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作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孙德民烧制的“德”字号砂大碗外形精致,色彩多样,供不应求。

闲暇之余,孙德民经常苦思如何把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由于砂大碗的制作工具“转轮”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传统结构,不易操作,致使传承土陶技艺的难度加大。

孙德民称,他计划将砂大碗制作技艺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保存,并联络附近的土陶艺人,寻求合适的场所进行展示。当地还正在筹划开发土陶民俗展馆,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传统土陶技艺的魅力。(完)

关键词:

相关阅读